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整治港尾溝溪 挖出20年重金屬汙土

  • 2008-11-21 中國時報 【曹婷婷╱南縣報導】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見圖,曹婷婷攝)

     南縣仁德港尾溝溪正進行整治暨滯洪池施工,挖出大批土方置放堤岸,台南社大環境汙染防治小組巡察,驚見土壤變色,經檢測驗證土壤含銅鋅鎳鉻重金屬汙染且超標,其中銅的含量更超標卅五倍,相當驚人,呼籲環保署展開汙染流佈調查,釐清汙染總量與程度。

     「若非這裡正在施工,我們也不會發現此地土質的陳年汙染,且屬於有毒廢棄物」,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表示,港尾溝溪在二仁溪上游,二仁溪又是全台汙染最嚴重的河川,港尾溝溪過去雖曾偷排放廢水,但實際挖掘土壤進行檢測,這是頭一遭。

     昨天,黃煥彰與社大專案經理吳仁邦帶著儀器實地走訪受汙染的土壤地段,黃煥彰拿出專業XRF儀器作X光放射線判讀,就地隨機取樣四處土壤,結果,共查出銅鋅鎳鉻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其中,銅更高達一萬四千PPM(標準值為四百PPM)。

     黃煥彰說,初步看來,港尾溝溪與二仁溪汙染源不盡相同,但皆屬重金屬汙染,很可能也是有毒廢棄物,需要專業單位前來調查,他也判斷土壤遭汙染約有廿年以上,只是這次逢滯洪池施工,裸露在外,才得以讓人察覺土壤被汙染。

     黃煥彰說,這些汙染土方裸露在外,若下雨天,恐沖刷至二仁溪、另也可能被不知情的人拿去作農作種植,形成更多汙染。他也建議有關單位,在尚未作積極處置前,初步需以不透水布覆蓋土方。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吳哥城興衰 繫於水利系統

自由匙報20070815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研究人員指出,高棉王朝古都吳哥曾是世上最大的前工業時期大都會,將近一百萬人定居於面積逾一百一十五平方英里(約兩百九十八平方公里)、配備有複雜水利系統的城市裡;然而,對水利系統的極度仰賴,卻也為這座古城敲響毀滅喪鐘。

洛杉磯時報十四日報導,吳哥之所以能維持媲美洛杉磯的廣袤規模,在於該城具備管理與取得旱季用水的複雜科技,包括讓大河改道流經吳哥城中心。但隨著吳哥人口過度膨脹,加上闢林伐木導致沉積物淤塞運河,吳哥的水利系統終於不堪負荷,進而導致該城於西元一五○○年左右毀滅。該研究報告已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報告主要撰稿人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家艾文斯說,無論傾注多少資源,吳哥古城的水利系統已無法運作。利用新舊科技所取得的資訊,這項名為「大吳哥計畫」的研究人員,逐漸揭露吳哥新貌,同時開始解答許多吳哥歷史爭議,包括吳哥的水利工程科技未臻成熟的假設。艾文斯說,吳哥水利系統繁瑣複雜,使得古高棉人能全年、而非僅於雨季種稻。但目前並不清楚古高棉人是否真的曾全年種稻。無論從管理技術、工程知識到勞動層面來看,整個吳哥水利系統都令人驚嘆。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抗暖化 西雅圖綠屋頂暨市民花園一舉數得

西雅圖人認為綠地增加是緩和全球暖化的對策,為此他們也在公共建築上施作綠屋頂、配置市民花園、人行道植栽也改採自然排水系統;這些增加的綠地都可滲濾都市雨水,減少逕流量,收集到的亦可回收再利用。
西雅圖的政府機構,例如消防局屋頂就是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生態建築專家Joel Banslaben說,已有多處採行綠屋頂,亦即在屋頂種植耐旱植物,可達到冬暖夏涼作用(有研究顯示夏季約可降溫華氏2到5度),除節省空調耗電量外,也可處理部分都市降雨,減少逕流水量。
再看西雅圖市政府的屋頂,也是施作植栽的綠屋頂。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市政府的綠屋頂是西雅圖市最早施作綠屋頂的案例之一,此處與之前看到的消防局屋頂栽植草地不一樣,看起來比較沒有生氣,這是因為每一個綠屋頂都會栽植不同植物。
他並說,至今持續監測市府綠屋頂可以處理降雨的滲透量是多少,另流入屋簷雨水收集管的雨水,也會集中到地下室,作為沖馬桶用水使用。
再看西雅圖市圖書館系統,除了市區總圖為國際知名的生態建築,其分圖- Ballard圖書館雖較小,卻也一樣是生態建築,此館亦使用綠屋頂。
Ballard圖書館的館理員 Ellen FitzGerald說,這棟建築10年前興建時斥資2000萬美元,綠屋頂的結構有其特殊設計,初期較綠,有 6吋高,後來這些植栽都不太需要照顧,生命力強,因非雨季,現在看起來是黃黃的一片。
這片綠屋頂可以過濾雨水、減少都市逕流,還可收集雨水使用;另西雅圖市有收集這類都市逕流檢測水質,了解逕流的處理品質。
她還笑說,綠屋頂的植栽讓整棟分圖的溫度低許多,可省空調,有時搭配空調還會略涼了些,顯示節能功能確實存在,冬天則有助室內溫度暖些;還可以吸收都市降雨量,減少雨水逕流的水量。
Ballard 圖書館既然是生態建築,內部還使用回收建材,例如櫃台用水泥跟回收塑膠製成的火石板打造,且沒有使用釘子;椅子也是非生長多年樹木的夾板(回收木頭製成)做成;天花板等處所見各色建材,則是來自造船廠的回收建材。
電源使用方面,她說,在天花板架設太陽能板,可提供圖書館 10%用電;其次,也購買德製新式太陽能板,裝設在大門右邊的落地窗上,這種太陽能晶片裝在玻璃之間,能在垂直面,非太陽90度直角照射時發電,可提高建築使用太陽能發電的面積使用率。
此外,內部有空氣監測設備,測量風速和方向,也有面板顯示太陽能發電量及使用情況等,可以讓來圖書館看書的社區民眾與下一代感受到生態建築發揮作用的實況,本身即是推廣生態建築的活範例。
由於 Ballard本身由木頭與挑高落地窗構成,加上種種環保生態科技與仿效大自然功能及工藝設計的融合,開館以來深受社區民眾喜愛。
Ellen 說,舊館距離新館一個街區外,約7500坪,新棟是 1萬5000坪,但是每天(含假日)有1、2千人次到館內造訪,造訪人次跟書流量都是舊館的 2倍,父母常帶著孩子長時間在圖書館看書,證明這是棟成功的生態建築。
此外,西雅圖市約有55座市民花園,面積約與台灣各都市的社區公園相當,不同的是全部提供市民租地栽種花朵,市民只要年繳約35元美金,就可以擁有一塊面積種花,還可採收回家插花使用,深受當地人喜愛。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有許多民眾排隊等待機會中。
另外,西雅圖市區也可見少數人行道植栽已採自然排水系統,而非傳統下水道系統。都是仿效自然濾滲雨水的公共建設,可淨化、減少都市的雨水逕流水量。
【2008/10/20 中央社】

 

率850城市簽氣候變遷計畫 西雅圖減碳亮眼
美國聯邦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141國簽署),西雅圖市卻發起全美 850個城市簽署西雅圖氣候變遷計畫,減碳成績遠遠超前京都議定書目標,他們仿照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整治河川、滲濾雨水逕流、蓋綠建築、公投百年綠地計畫與復育水岸,全力增加綠地中。這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西雅圖市人口約52萬人、面積 369.2平方公里(其中 217.2平方公里為陸地, 152平方公里為水面(約占41.16%)。
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城市,她的知名度不只因電影「西雅圖夜未眠」在當地拍攝,而是因為西雅圖人尊重大自然的意識明確、付諸行動,散發出自然與人文揉合的親和力,讓世人難以抵擋西雅圖所散發的魅力。
西雅圖因為波音公司與微軟等科技產業在地發展,住民水平整齊,因而與歐盟國家一樣,十分重視生活品質與生態平衡,民意所趨,政府施政方針亦不會輕忽環保;不論是民眾或政府,早已認為環保與經濟是齊步走的關係,他們將人類的聰明運用在綠色經濟上,從保育鮭魚觀點,串聯到全球抗暖化產業,打造優質生活。
西雅圖市正是率領美國上百個都市,率美國聯邦政府之先,響應全球減碳活動的靈魂都市。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京都議定書,規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希望簽約的141國能在2012年時降低1990年CO2排放量的7%;但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全球名列前茅的美國並未簽署(另一個未簽署的先進國家是澳洲)。
西雅圖市政府Climate Action Now協調員RachelR.Smith指出,西雅圖市長Greg Nickel於2002年當選,2005年遇上雨水不足、西雅圖缺水,使得Greg Nickel認為節能之外,還要投注綠色經濟發展;但他始終得不到聯邦政府協助,於是他串聯了 141個城市簽署與上述京都議定書一樣內容的「全美市長氣候保護協議U.S.Mayors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
Rachel說,累計至今,全美如今已有850個城市、約8000萬人(與德國人口相當)參與。
而且當此協議的會議在西雅圖召開後,也形成一個組織,他們寫信呼籲聯邦政府投入減碳行動。
至今 850個城市串聯起來的行動力與影響力,已經讓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John McCain)注意到,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他們必須要有行動與對策因應,相信來自民意的壓力,接下來幾年會有更大的進展。
上述簽署並非紙上談兵。Rachel說,西雅圖政府向外資詢後從三個層面思考具體作為,包含「政府」、「當地業者」及「居民」各可以做什麼?
其中政府推出幾項具體政策,「增加更多人行道、增加更多單車道、增加更多綠建築節能標準,以及建造從機場到華大的輕軌」。
她說,政府要做的事是,「提供人民不同選擇,讓人起床後想的第一件事是,『我今天要穿什麼上班?而非苦惱車要停哪?』」
市府並與星巴克企業、西雅圖港合作,希望他們能提出鼓勵員工騎單車、搭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的獎勵措施;政府也跟企業合辦活動宣傳環保知識。
例如交通工具上西雅圖渡輪的順序是單車優先,以尊重態度讓民眾愛騎單車,當地公車早就提供三個腳踏車架,免費為騎單車乘客載單車;這樣的實作成果,讓西雅圖市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壯觀畫面中流露祥和氣息。
第三則是跟 100多個社區團體結合,舉辦教育、演講等活動,也發送省電燈泡、環保袋;提供資訊幫助家庭節約能源,例如發放教育 DVD傳遞提醒關燈、空調幾度及輪胎壓何種狀態最省能源。
政府部門也率先不編列預算買罐裝水,並提供冰箱、飲水機,鼓勵自帶水瓶;與學校合辦環境變遷議題繪畫賽,得獎作品印成 T恤在西雅圖美術館販售,這也是Rachel喜愛的活動。
西雅圖市落實綠色生活的態度與策略明確且多元,至今上述種種策略的執行已達到可觀績效。
Rachel 說,市府最近一次跟市議會報告時,已能「很驕傲」的公布,進度超前京都議定書的目標,即比1990年 CO2排放量少7%,已達到少8%。因此,新目標已訂出,2050年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少80%。
台灣地方政府,其實也可以仿效西雅圖市的自發行動,聚沙可成塔。
【2008/10/20 中央社】

 

西雅圖新興自然排水系統成效佳 國際注目
都市雨水逕流對河川造成污染,為了在淨化與防淹水間取得平衡;西雅圖工務局在社區推動自然排水系統的成功實例,吸引日本政府11月將前往觀摩;新興排水處理系統也運用在改造貧民社區High Point中,已受到國際關注。
西雅圖市政府工務局經理 Bob Spencer說,他們選擇在社區既有的傳統街道排水系統進行「自然排水系統」替代計畫street edge alternatives;該計畫早自2001年開始,執行成果相當不錯,在華盛頓大學學生幫助下,第一年的水處理率約98%,第二年就達到99%。
何謂自然排水系統? Bob說,在2001年啟動的首個案例中,將美國住宅區私人庭園與街道造景融合,原本庭園外的排水道變成較大面積的植栽草溝,側面圖非水平而是內凹,草溝之下才是排水管;街道在綠地增加下變得窄些,並從直線變曲線,植栽選用生命力強的原生品種,使得社區更像自然景觀,而非傳統社區模樣。
他說,以水處理而言,原本是直接下到傳統排水溝,但改為自然排水系統後,雨水必須經過土壤的濾滲,才會下到排水管內;一來可以淨水,二則補充地下水,即可減少逕流的水量。
西雅圖工務局工程設計師MASAKO說,草溝的土壤結構是先鋪上有機土壤,水會滲濾到土壤,最下層才是不透水底層;後來因植物生長穿透,已可讓水自然滲透到地底下;至於草溝下陷程度,採電腦模型漂浮模式swimmodel模擬水文模型估算,原以為可滲透0.5吋,實則可滲透 2吋。
這套設計可依不同環境計算、變更。日本政府11月也將派員向西雅圖觀摩學習。
大雨來襲時,排水系統的水位會達到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Nancy說的較高位,將會直接流入防洪溢流孔而注入河川,未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採用自然排水系統可減少逕流量,污染河水的情況將得以改善。
Bob 說,此社區的水最後排到鮭魚出生地PipersCreek,減少污染河川即可保育鮭魚,而鮭魚的健康有助於其游經的流域,以及與其有上下生物鍊關係動植物的健康與生態平衡。
也因為上述植栽設計讓路變窄,且有曲線設計,車行駛至該社區速度減緩,確保大人與小孩行的安全,居民更願意出來活動或溜狗;植栽原生品種生命力強,降低維護成本。
一對週末在自家庭園修剪花草的夫妻說,「去(2007)年12月降雨多,卻沒用到抽水馬達,這個設計應該是有用。這裡樹木變多,鳥也出現了;不過住戶若是老人的話,要照顧花草會較吃力。」
另一個受到國際注目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希望工程」中,一個改造貧民社區的案例。
該計畫執行經理Tom Phillips說,聯邦政府補助3500萬美金,實際完成需花費 2億美金,全部完工將有700戶住家,占地逾120英畝、約90幾公頃,共分 9個區域;共計5個建商參與。
此計畫用地早於1942年世界二次大戰時,原本由聯邦政府買下給波音公司員工居住使用(當時製造雷達與武器等),戰後聯邦政府將土地轉讓給西雅圖住屋管理局,1953到1990年間,此社區變成低收入戶住宅區,且是毒品交易猖獗的危險地區;現在啟動HOPE 6 計畫重新打造。
他說,此方案融合 3個設計目標,要創造健康舒適的環境、創造高品質社區,並傾聽居民意見、與他們合作打造本案;該社區目前有一戶售價60萬美金的房子,也有年收入 3萬美金以下的低收入戶月付三分之一薪水租賃,還有專屬銀髮族居住的房子。
由於外觀根本看不出低、高收入戶間的區別,且房子也是使用環保建材與節能設備的綠建築,仍有人大排長龍等待住進High Point。身為執行者,他從高收入社區搬到High Point住,這就像期待孩子成長一樣,他也在期望這個社區會如何發展。
社區的水處理也是採自然排水系統,人行道鋪面亦是滲水材質;該社區的自然排水系統的植栽草溝土壤深約15吋,其下才是有孔的排水管,表面植栽一樣是有下陷設計,以利雨水流入土壤濾滲。
他說,該社區還有一個人工大湖蓄集來自社區自然排水系統的水,水位高時會流出、排入河川;此模仿水文系統的設計不僅能濾滲水質,也證實若沒有採用自然排水系統,該湖蓄集的水量將是現況的 5倍。意味逕流水量減少。
此外,這個社區改建時,都會將原本的樹木留下,絕不會砍斷或遷走;大樹下也成為居民喜愛的活動空間。
該社區還有社區協會舉辦各式社區活動,例如美食烹煮促進人際交流。
Tom 就發現低收入戶孩子會跑到高收入戶住家院子嬉戲,原本該戶夫妻很煩惱,但當他找人幫忙,一同前往該戶院子時卻看到一個有趣的畫面,這對夫妻正端出檸檬水給孩子喝,並教孩子走前要收拾東西,歡迎他們再來玩。他說,這證實環境設計促進兩個原本不往來階級的互動,目前也未聞毒品買賣。
Tom說,該社區目前有35%是原住戶,他們多屬非英語系民族;但社區內的市民花園裡、外,卻都是他們的婦女栽種的花草美化環境。
此案兼具讓低收入戶住在正常環境、又落實綠色經濟與建設的實例,已受國際注意。Tom說,他們即將架設網站,供人查詢了解。
用心納入多方考量的現在,已可見諸多美好轉變,可見的未來,High Point或將發展成為生態平衡的聯合國社區。
【2008/10/20 中央社】

 

單車道綠建築農夫市集 打造西雅圖綠景
因應氣候變遷,西雅圖全市有增加綠地共識,也推動各式全新復育工法。但長遠而言,仍需要人們改變生活習慣,才能落實。因此,西雅圖已執行10年單車計畫,要讓三分之一人口騎單車通勤、推展綠建築、發展近地栽售的農夫市集,減少運輸汙染。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Nancy Rottle說,西雅圖市議會2006年已經通過10年自行車總體計畫,將增加單車道,以減少開車人口。
相關資料顯示,這與歐洲近30年來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原因一樣,都是受到1972年能源危機影響。能源危機發生後,西雅圖開始推廣騎單車,1992年到2000年間,上午 6到 9時,曾提高 57%的單車騎乘率。
目前西雅圖騎單車運動的人口約占總人口52萬人的36%,約4000到8000人,又如單車道Burke-Gilman一天約1800人使用,假日達2200人。
美國人一年開汽車、買車交通費用約8000美元,若是改成騎單車,將少於 200美元。因此,西雅圖市政府盼藉由公共建設提供單車騎乘環境,讓更多人騎單車。
這個計畫斥資3200萬美元,將自2007年的67哩單車路程,增至2017年的 452哩,目標是讓三分之一西雅圖人騎單車上下班、減少三分之一單車交通事故。
這個計畫並鼓勵企業自訂規則激勵員工騎單車上下班。
當地一建築事務所MITHUN協同主持人SEAN CRYAN說,他自己心臟開過刀,之後騎單車上下班,對健康有益;他也鼓勵員工騎單車,打造男、女淋浴及更衣間,也在車庫裝置單車停車架,每個月來回騎 8趟以上就補貼20美元獎勵。
他笑說,現在 200名員工,已有夏天40名、冬天20名騎單車上下班,全年平均約25名騎單車;每年 5月是美國自行車月,全公司會有60到80人參加;另西雅圖市也陸續有單車停車架設計比賽進行,推廣騎單車。
歐美住宅區與商業大樓分隔的情況,已被重新檢視,他們希望人口集中居住,土地更有效利用,以減少綠地因人口增加而被侵蝕的情況發生。
目前西雅圖市區諸多新建案就屬於住宅樓,政府以補助或賦稅優惠等措施鼓勵建商興建生態建築。
以建商VULCAN為例,近期有 9大建案,當中居多都是生態建築,並有獲LEED金、銀獎的建案,當中還有微軟分部及 20%供低收入戶居住的建案;推廣層面十分多元。
High Point貧民社區改造也都採生態建築,使用低耗能熱水器與家電,社區透水面積大、採自然排水系統,使用回收建材。一樣是低收入戶居住的房子,誰說生態建築一定貴?恐怕是被有心人士刻意製造的迷思。
另一例是已吸引國際注意的西雅圖總圖,座落在市區,是一座拆解、重組建築與圖書館區位設計的新穎地標。
參與該案的建築師Samuel Miller說,這個建築由大量玻璃帷幕與鋼骨結構完成,結構有 5個盒子組成,包含地下停車場、大廳、樓上的會議室、再往上的白色快書庫及最頂樓的管理區(集合網路查詢與圖書館理員於一區,提供完整資訊服務)。
他並說,總圖的螺旋式藏書區,打破、貫穿樓層分隔,提高書的排序空間使用效率,又因每一區有序號,螺旋連貫的排列,提供有彈性插列新書與類別的功能;再者空調的使用改自地面排出,運用冷空氣較重的原理,讓空調維持在人身高範圍,而非從上而下排出,對照空間貫穿的超高建築,大幅節省能源使用;另玻璃帷幕光照強的面,亦使用網點玻璃隔熱。
他強調,建築包含結構、機械系統、人們怎麼使用這棟建築及美麗的外觀等,結合所有元素,並達到平衡點,不能抽走一個元素,包含有效率使用能源,把所有元素美麗的呈現,是一項挑戰,也才能完成一棟成功的建築。總圖在西雅圖,已是相關價值的最佳示範之一。
農夫市集又是西雅圖人以每日生活落實抗暖化價值的社會變遷足跡與證明。那是由農夫自發組成的市集,主要銷售有機農特產,每個市集一週營業一天,目前 7個成一週循環;每天開幕前,居民都已排隊在外守候。
發起西雅圖農夫市集,現任西雅圖社區農夫市集聯盟負責人的Chris Curtis說,大學社區農夫市集University District Farmers Market是最老的市集,成立於1993年,第一天只有13個農民、 600位左右的顧客,現在已有60個農民、5000多位客人;聯盟共計 7個市集,整個西雅圖有11個。
她說,農夫市集所售農特產 70%來自單程距離57哩外Puget Sound的農作物,對照美國大部份農作物至少運程1500哩,省下不少運輸成本與污染問題;農夫市場的農場都是10公頃以內的小型農場,種植種類很多元,從春天到晚秋都可採收,冬季仍有人賣馬鈴薯跟甘藍菜,也有人賣加工農產品的有機果醬、起士、蛋等生鮮。
她說,市集農夫直接販售,不經過批發商,且差不多75%到80%都是有機農場產出的。
市集還會結合活動舉行,例如找來當地餐廳主廚,現場採買市集食材烹飪比賽,連副市長Tim Ceis都前往參加、擔任評審;也有社區音樂演奏者現場演出管弦樂;當然還有民眾現場即興演唱或演奏。
農夫抱著她的女兒說,他們一家現在可以依此生活。Chris舉例,2大把有機萵苣,在市集直售給消費者,農夫可獲 1.5元美金,若賣給批發商只能獲得美金19分的出貨價。
因應今年全球原物料上漲,農夫市集產品售價漲約10%到12%,但很多超級市場漲幅超過 12%,農夫市集售價仍合理。
前往市集的居民周小姐就說,她的家庭早在住台灣時就重視飲食健康,這裡的食物美味、健康,她很喜愛,有的農夫還開放消費者去看他們的農場。
不只發起人、消費者,農夫也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
除了有機認證,現場還有懸掛「鮭魚安全」的認證標章;那位農夫說,他們的農地栽種模式會影響河川水質,不使用農藥等有機施作模式,不傷土壤與水質,有利鮭魚保育,也就是有利整個生態及所有生命。
此外,還有位華盛頓大學電腦系教授 Steve辭去教職,成為農夫市集的一員。被問到原因為何?正在賣菜的他笑說,「因為我喜歡住在鄉下種菜給人吃啊!」
Chris 表示,農夫市集幫助農夫、有益生態與食品健康,但也面臨年輕人不愛務農的問題,現在華盛頓州立大學開設 4年學制的有機農業學位,以吸引年輕人注入。採訪現場確實看到有幾攤是年輕人在販售。
Chris 說,聯邦政府已經愈來愈關注小型農業與農夫市集的發展,全美有5000多個農夫市集,營業額總計約20億美元左右,雖然還不能跟3000萬人每天食品消費額相比,但農夫市集可以帶動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育。
這又是一個西雅圖人生活價值與習慣變遷的實例,所有享受過物質便利的人,都對地球抗暖化有一份義務該盡,方法與信念得當,環保之路已在全世界發展出多元化的新生活運動,救地球等於救自己。
就像巡迴全球1000多個城市,想喚醒全人類一起抗暖化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言,這絕對是道德與政治問題;他也做了個比喻,天秤兩端,一邊是黃金、一邊是地球,你選哪一邊?但他強調,這是個不當的比喻。
人類又像是他演講時比喻的青蛙一樣,放在溫水中煮毫無危機警覺性,需要一個巨變或是外力拉它離開,才會驚醒。
西雅圖、歐盟、日本等國已花費數十年全力投入各種環保產業、發展綠色經濟,這些動人故事若能驚醒觸動各國加入,一起攜手合作,地球及人類一定能獲救,畢竟沒有人能在失去地球之下得到黃金。
【2008/10/20 中央社】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黃河溼地萎縮 面積超過兩個北京

  • 2008-10-12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中國自然科研部門的最新調查研究發現,黃河源區溼地在一九九○年至二○○四年的十四年間出現持續萎縮,面積高達四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北京市總面積的兩倍之多。

     據《新華社》報導,在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的支持下,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二○○五年開展對黃河源區溼地變化的持續研究。

     中國科學家們從衛星遙感圖片進行對比、判譯後,發現源區溼地面積已從卅八萬平方公里,萎縮至四年前的近卅四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萎縮二千八百多平方公里。

     科學家們發現,前十年平均每年萎縮面積超過二千三百平方公里,後四年的萎縮速度更加快至每年平均四千二百多平方公里。後四年的萎縮速度是前十年的一點八倍。

     青海省氣象台指出,據實地調查,黃河源區溼地自二○○五年以來仍在加速萎縮。不過,報導沒有說明導致溼地出現萎縮的主要原因。

     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即湄公河)的源頭。青海省瑪多縣被譽為「黃河源頭第一縣」,境內的扎陵湖、鄂陵湖均在國際重要溼地名錄中榜上有名。

     青海省氣象研究所所長李鳳霞說,黃河源區的溼地以沼澤溼地和湖泊溼地為主,兩者面積之和佔溼地總面積的九二%以上,河流溼地的比重較小。

     中國科學院去年七月發表的同類型研究報告也指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溼地近四十年來的退化具有普遍性,黃河源區溼地系統空間分佈格局的破碎化和島嶼化程度顯著加劇。

缺水!綠洲成荒漠 特產沙塵暴

  • 2008-09-30 中國時報 【林克倫╱甘肅民勤報導】

 ▲築高牆擋風沙成為當地房屋特殊景觀。(林克倫攝)

     不到民勤,不知水有多珍貴。位於河西走廊起點甘肅武威北邊的民勤縣,在中國十分著名,其為中國綠洲沙漠化最嚴重地區,也是華北、長江中下游乃至是台灣沙塵暴的發源地,從昔日富庶綠洲現化為茫茫片片沙漠,問題全出在「沒水」。

     由武威往北銜接民武公路,原處於河西走廊山峽內的翠綠公路景觀,頓時變成一望無際的灰黃景色,碧藍近乎透明的天空夾雜著些許白雲、煞是好看,然地平線內卻是黃土片片,在公路兩側的高大密集柳樹外頭,遍布著各式防沙耐旱植物,以及兩大沙漠的滾滾黃塵。

     走在民勤,好似身處台灣西南海邊的木麻黃防風林區,當地水源欠缺、紫外線強、風沙大,且沙塵暴在民勤算是見怪不怪的特產,據統計,民勤年均風沙天氣一三九天、沙塵暴日三七天,儘管造訪的九月是風沙較小的時節,在戶外奔走一天下來,拿衛生紙清理面孔,依舊烏黑。也難怪愛美的婦人女子們會用絲巾將臉部包得密不透風、僅露出雙眼,而被烈日灼燒黝黑的膚色,則令人分不清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我們民勤都是漢人,少數民族主要住在祁連山」,一位鄉政府人員開玩笑地說:「風沙大,臉都被吹得走樣,所以看起來不像漢人!」

     「沙上牆、羊上房,毛驢走在屋頂上」是形容當地風沙強勁的諺語,民勤地區的土坯房屋造型都是「囚」字形,外頭建起一堵高約四公尺高牆阻擋風沙,房間分散在「口」字四周,中間庭院則可曬農作物,屋型十足反映出民勤生活條件之惡劣。

     徒手挖掘、湧泉即來的景象,早是年過八旬老人家才有的記憶。

     民勤的風沙線長達十三公里、沙層厚度三至六公尺,流沙正以每年八公尺速度向民勤綠洲逼近,公路邊還散落著搬遷戶遺留的殘破房屋,眼前荒涼景象任誰也想不到,在清朝末年時,此地可是碧水藍天、芳草樹林綿延。

     攤開民勤縣地圖,可發現沿沙漠交界區有許多以「井」為名的村落,一九七○年代末開始的大肆開墾,因石羊河水量不敷使用,村民們開始打井超抽地下水導致地水位嚴重下降,據官方統計,面積一萬五千九百平方公里、約台灣一半大的民勤縣,水井數量曾高達一萬多口。

     嚴重超抽地下水不僅讓水位下降,也帶來水質鹽鹼化後遺症,水質鹽鹼性強不適合飲用,只能當灌溉用途,既然水資源稀缺,在參觀陳天華的新房時也發現,「浴室、廁所」是奢侈品、也不需要建。

     現年八十四歲的張爺爺,家門前有一條自來水管,三天定時供應一次、每次卅分鐘,一缸子約五十公升自來水一家六口用三天,陳天華家的自來水則是五天一次,「年輕時候在河裡洗過幾次澡,用手挖一挖,水就冒出來了」,出生於民國十四年的張爺爺回憶說:「後來水開始緊張,也沒水可以洗,只進城上澡堂洗過兩次」。問到洗澡的感覺,他說:「時間太久、早忘了!」

居延海 戈壁綠洲重現

新華社

位於內蒙古最西部阿拉善戈壁深處的「居延海」,水面面積已達卅五平方公里,周邊生態狀況逐漸好轉,大量鳥類棲居,居延綠洲開始恢復生機。

「居延海」是祁連山的黑河水注入形成,廿多年前上游用水無度,終在一九九二年徹底乾涸。近年來大陸全面整治後,終讓「居延海」再現。

【2008/10/1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