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自由時報20071107 
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路透檔案照)

編譯陳泓達╱特譯

隨著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迫使一百四十萬居民遠離家園,徙居他處,范中成(譯音)即為其中一員。去年,政府指示拆除他父母的故居,但那棟泥磚砌成的老房子在拆除過程中突然倒塌,數小時後,范中成和妻子獲救,年邁的雙親卻撒手人寰。

搬遷者 工作難找又沒補貼

范中成一家的坎坷命運並未就此終結。中國政府最近宣佈將再動員四百萬人遷出三峽庫區的沿江地帶和山區。范中成的現居位於舊宅後山,很不幸地又在這次遷置範圍以內。

據華爾街日報六日指出,耗資二百五十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原為保護長江沿岸免受經常性洪澇災害的痛苦,並藉豐沛水力發電,但如今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壩卻對它本來希望協助的當地居民構成威脅。

自從二○○三年六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已多次潰堤。隨著工程推進形成綿延約六百四十四公里長的靜止水域,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向高處尋找可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已聚集大量貧困人口,遷居人口不僅難以就業,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此外,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庫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急遽增加。

民怨難題 恐影響政治穩定

中國十月間宣佈,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北京如何因應這項挑戰,將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和政治穩定。近一個世紀來,中國歷任統治者均夢想在長江建造一座大壩以制伏水患。但現在,中國政府對大壩的管理似乎令人生疑。

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一百五十七公尺,估計到二○○九年還將上升十九公尺。官員聲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六十%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十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導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目前,重慶西面一帶等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今春發表的報告指稱,由於大壩橫亙江面,上游污水無法比照以往模式被一路沖刷入海。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會倒流進支流,導致藻類暴增。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將大幅減少。

分管三峽庫區經濟工作的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表示,保護三峽地區水質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人口,加強環保。若干獲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警告,三峽庫區的一千一百萬居民中有四百八十萬人無法生存。這個數據後來少了一半,但政府仍希望讓四百萬人遷至他處。

然而,已安置人員的不滿,可能會使新的安置計畫變得更為複雜。其中許多人都失去工作,也沒得到政府補貼。當地環保組織「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便質疑,遷置一百萬人便遭遇如此多的問題,搬遷四百萬人,困難度可以想見。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搶救地層下陷 雲林闢7座人工湖

2007年4月4日聯合報斗六報導

水利署為整治雲林縣水患,搶救地層下陷,選定的計畫示範區位在北港溪以上、牛桃灣溪以下面積80平方公里,為國土復育示範區,今年起將分期投下總額117億多元,開闢多目標人工湖,推動海水養殖及海岸濕地復育計畫等。

縣府水利局掛牌成立,宣告治水工程登場,為因應防汛期到來,除鄉鎮市排水系統應急疏濬工程,水利署改變以往圍堤、抽水的治水方法,改採新的國土復育治水工法。新治水工法主要是闢建兼具防洪滯洪、蓄水功能的多目標人工湖,目前水利署水工試驗所規劃有:口湖 梧、北港、古坑、林內烏塗、麥寮、崙背、雲林大湖等7座人工湖,其中以利用台糖地,具防洪功能的 梧、北港人工湖,列為優先闢建。示範區內道路將墊高,做為洪患圍堤,並推動海水養殖計畫,建立循環水的節水養殖模式,減緩地層下陷。

大潮州人工湖 爭取納入八年八百億元治水預算


【大紀元8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十八日電)屏東縣長參選人曹啟鴻今天邀請立法院經濟能源委員會委員王塗發等人,前往屏東縣來義鄉的大潮州人工湖計畫萬隆試驗基地勘查,爭取將此案納入八年八百億元治水預算。

王塗發等人在第七河川局副局長張良平、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教授等人陪同前往大潮州人工湖勘查,曹啟鴻希望爭取立法院對具有滯洪、分洪與補助地下水功能的大潮州人工湖計畫的預算支持。

曹啟鴻根據過去四年的監測結果發現,大潮州人工湖,不僅每天可以取用十七萬噸乾淨水源提供養殖專區及大高雄地區使用,為屏東縣挹注財源帶來水權及水費,更還有十七萬噸的水流到沿海地區復育地層下陷的土地,每年有六億二千萬噸的水補助地下水。

大潮州人工湖也因每天可取水一千萬噸,可以減輕暴雨時期林邊溪的水患壓力。

曹啟鴻表示,若大潮州人工湖實施,從溪流上游就可以發揮滯洪、分洪、補助地下水功能,形成一自然的防護與補助循環。第七河川局副局長張良平表示,未來颱風時期,大潮州人工湖豐水期提供的乾淨水質再搭配牡丹水庫的配水管路,將是南台灣民生用水的緊急供水備用水源。

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教授指出,荷蘭等西方國家已注意到二十一世紀是全球缺水的時代,他們早已運用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運用方式來調度及儲備水源,屏東具有天然的絕佳條件,率先來實施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運用計畫,不僅開發工程成本低廉,更具有生態復育的積極功效。

與會人員在勘查後達成共識,將建請中央將此案納入八年八百億元中林邊溪防治相關計畫,並成立審議小組,另一方面將計畫爭取納入國土復育計畫經費,以便加速推動,這項攸關屏東長遠發展的計畫。

8/18/2005 6:20:39 PM

潮州人工湖無法改善地層下陷

環保署應立即進行該案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作者:洪輝祥(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屏東縣政府極力推動潮州人工湖計畫,並於公開場合不斷向媒體及縣民推銷此計劃。觀其主要的功能有:補助地下水、防止地層下陷、觀光遊憩功能、取水與採砂等。筆者依據縣政府出版之:《屏東縣林邊溪上游人工湖環境影響說明書》內容,提出嚴正的警告

潮州人工湖無法改善地層下陷,頂多只有緩和惡化而已(純補助不抽水),而且一但依計畫抽取地下水,還會加速惡化地層下陷。各界實不得忽略此案的負面影響,也希望行政院國土復育計畫能嚴謹審議。本人提出幾點意見,盼屏東縣政府能嚴正評估此案的負面影響。

地層下陷問題

要討論地層下陷問題,須先了解地層下陷主要受兩種因素的影響,其一為自由含水層的抽用超過河川與降雨及農田灌溉入滲量,導致自由層的砂石失去水分而密實。其二為受壓含水層因為受不透水層的阻隔,長期被大量超抽,導致岩層間土壤顆粒間的水分被抽走後,顆粒擠壓密實,無法支撐地表的壓力逐漸陷落所造成,而一旦密實後,就無法恢復地層儲水功能。至於受壓層的入滲則要靠著高山的壓力,連結山地與平原地質岩層縫隙,與森林綿密的根係共同作用,才能慢慢累積受壓層寶貴的水資源。

屏東沿海地區為全國地層下陷最嚴重地區,下陷高達3.2公尺。其下陷的主因依照汪中和的研究,主要是超抽20年的受壓層所引起,汪中和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中南部沿海地區已在抽用地底200到300公尺深的地下水,這些地下水以碳十四同位素分析發現是5萬年前累積的水層,是目前台灣最老的地下水,因為淺層的水都已經被抽光了(汪中和.2004)。

如今本案位於林邊溪上游,引溪水補注的是自由含水層,完全無法直接補助到受壓含水層,且屏東平原每年超抽的地下水約五億噸主要也是受壓層。如今以自由層的補注,直接推論到改善受壓層超抽的地層下陷。參考《環說書》第五章開發行為之目的:每年可於林邊溪上游引地表水約1.5億噸補助地下水,除可涵養地下水資源外,對於改善屏東沿海地區之地層下陷,有正面之助益。(頁5-1)綜觀全書,毫無理論依據支持上述推論。

筆者認為本案推論過當且粗魯,屏東縣政府嚴重誤導視聽,建議應由行政院環保署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以免成為錯誤政策,付出的代價實無法估計。

補注地下水不等於改善地層下陷

本案調查本區含水層厚度發現,在最大調查深度65公尺地質中,共分五層,第一層表土約一公尺,第二層鵝卵石夾粗沙至中砂厚33.5公尺,第三層粗沙至中砂夾礫石厚三公尺,第四層卵礫石夾粗砂至細砂厚十三公尺,第五層卵礫石偶夾粗砂至中砂。而地下水位於地表下32-34公尺處,探測岩盤深度位於地表下80-130公尺,依此研判本區自由含水層厚度至少80公尺以上(頁6-59)。可見本案也間接承認所補注的為自由含水層。

但在論述潮州人工湖對地下水及地層下陷的影響時:(第七章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卻以電腦模式模擬三種方案之結果,以地下水位的升降解釋可以改善地層下陷。(頁7-20到頁7-26)其所犯的錯誤如同上述,因為沿海地層下陷是超抽受壓層導致。目前要以人為補注受壓層,只有補注井(ASR Aquifer Storage Recovery: ASR)的方式,但國內還在實驗階段。無怪乎義守大學工學院長李源泉批評本案為「浪費錢」,並表示要改善地層下陷要從管制超抽地下水著手。

細看環評書更發現,除第一案(純補注不抽水)外,其他兩案一但依計畫目的1.供水,則不但無法緩和地層下陷問題,還會從供水第一年起到第十年模擬期間,其空間水位還要再下降,更有加速惡化地層下陷的危機。本案雖有助於補注地下水,但「補注地下水」不等於「改善地層下陷」,依其模擬數值,恐怕還會加速惡化地層下陷,不可不慎!

地下水補注效益

縣政府不斷宣稱:每年可以補注地下水1.51億噸。但環說書明確指出:第一年儲水1億噸,累計到10年才只儲水1.51億噸(參考頁7-21),可見補治效益只在第一年有明顯功能。往後則效益大幅降低。卻不見縣府解釋此不低效能部份。

相較於日本人鳥居信平在原地設計的「二峰圳集水廊道」,1912年運作至今91餘年,每天還可以提共8-25萬噸潔淨的水,而且不必耗費一度電不必花費一毛錢。累計10年可以提供3億到9億噸乾淨伏流水,是最符合友善環境,可持續水資源利用的水利工程。本案還要耗費92億元,破壞350公頃良田。兩者效益相比,簡直天壤之別。

海水入侵地下問題

屏東沿海還有海水入侵地下問題,本案只討論地層下陷,卻隻字未提另一個超抽地下水的巒生兄弟:「海水入侵現象」也令人不解。這樣的環評是如何經過專家學者的把關?

中央地質研究所江崇義指出:從1980起,海水從東港外海的露頭向內陸不斷擴張,不論是自由水層或是受壓水層都受到海水入侵而鹹化,當然,越深的含水層受海水入侵的影響也較大,直至目前為止,海水已向內陸深入最遠約9公哩,平均每年向內陸入侵約300-500公尺,受影響的面積從較深含水層的115平方公里,至自由水層的85平方公里。(江崇義.2000)

顯見,要解決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問題,關鍵在於:管制地下水(尤其是深井抽取受壓含水層)。屏東縣政府與其花費鉅資,僅能治標,倒不如提出治本的管制抽取地下水措施。

採砂取水與觀光誘因

本案其他還有取水功能,其計畫目的2:藉由人工湖之入滲機制將林邊溪豐稅期之地表水續存於地下水含水層中,儲存於人工湖及其他地下含水層,提供枯水期用水需求,以彈性調配水資源利用。(頁5-2)第二節已證實除非只補注不抽水,否則一旦抽水供應,就會加速惡化地層下陷,違背本計劃的核心價值。故本案的供水價值已被自己的論述推翻。除非屏東縣政府無視於沿海地層下陷引發的問題:海水入侵、海水倒灌、排水不良等。

而此區的入滲率非常高,每天高達10到20公尺。在無水可引的8個多月中,如何讓水停在湖面發揮觀光功能,則未見引申。筆者擔心,長達8個月的乾湖其觀光價值如何經營?

至此,只剩產砂700萬立方的功能,依市價每立方700元計算,價值49億元的砂石竟然成為惟一的「效益」!

立即的威脅

前述本案址附近有聞名全國的「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2000年因高屏橋斷,高屏溪停止採砂,屏東縣政府卻開放林邊溪採砂,結果雨季後,林邊溪河床下陷達6公尺之多,也因此二峰圳從地下裸露出來,現在岌岌可危。屏東縣政府不謀求改善之道,竟然因為財政問題,將再度開放林邊溪採砂列為2007年歲入預算。此一立即危機除了會造成二峰圳致命一擊外,更忽略林邊溪河床每下降1公尺,將造成海水入侵41公尺的威脅,同時也將因河床高程降低而加速補注水迅速奔流入海,抵銷本案補助之價值。筆者呼籲屏東縣政府立即停止林邊溪開方採砂作業。

結語

總合上述,筆者認為,環保署應立即進行該案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三峽猛蓄水 壩首太平溪鎮不太平

先前尚未被淹沒的重慶朝天門碼頭及廣場。
重慶晨報
自去年九月開始,長江三峽大壩展開一百七十五公尺的試驗性蓄水,水位上升後,造成庫區地質災害和地震頻傳;中共國務院十一月四日下令暫停蓄水,目前大壩停在一百七十二點三公尺。

大壩蓄水到一百七十二公尺,四川奉節、湖北秭歸連續發生地震,專家認為是蓄水量增加,誘發地震。

「高峽出平湖」,三峽大壩是中

三峽大壩蓄水一百七十二公尺,重慶水位達一百七十五點八公尺,朝天門廣場被長江淹沒。
重慶晨報
共當局引以為傲的水庫工程。大壩全部工程今年完工,原預定到二○一二年,達到最高蓄水一百七十五公尺。但去年九月開始,大壩加速蓄水量,試圖蓄水立即達一百七十五公尺,卻引起地質災變,地方政府諱莫如深。

三峽大壩加速蓄水,庫區生態容量和地質結構受到極大挑戰,各縣市紛傳地質災害,許多鄉鎮道路坍塌,居民房子不斷出現裂縫,甚至必須遷移。

據指出,壩前水位超過一百七十公尺後,重慶市的水位高達一百七十五以上,部分市區遭水淹沒,長江航運也受影響。該市國土局資料顯示,蓄水期間,有三百六十六處地質災害點完成治理外,因地質災害要搬遷五百一十一個項目,以及遷移八萬零四百五十七人;但到去年十二月,才遷移了三萬七千零五十一人。

三峽蓄水上衝,壩首第一鎮「太平溪鎮」的大部分道路出現大裂口,有些路段地面開始下沉,許多建築物也都出現裂縫,該鎮部分居民已選擇「撤屋撤退」,搬到親戚家等安全地帶,太平溪鎮「不太平」。

中共國務院暫停水位升高後,庫區內仍不斷傳出災害,其中,巫山縣的地質災害最嚴重,已出現三千次的山崩險情,巫山縣的新縣城三度遷移,迄今仍無法保證安全。雲陽縣也是地質災害頻繁區域,其新縣城已兩度遷移。

專家擔心,今年四、五月退水時,考驗更嚴峻,新的地質災害將不可避免。

【2009/01/17 聯合報】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小檔案》黑潮 第二大洋流

北太平洋海流在赤道以北約六十公里處往西流動,碰到菲律賓陸地後向北轉流經台灣東部,以平均每秒一公尺以上的速度貼近台灣東部海岸約卅公里處往琉球、日本流去,稱為「黑潮」(Kuroshio)。黑潮海水中雜質少,陽光穿透水面很少被反射,看起來顏色較深,因以得名。

黑潮洋流寬約一百公里、深兩百公尺,是僅次於墨西哥灣流的全球第二大洋流。黑潮流速快,是洄游性魚類遷徙的捷徑,因此常為漁民帶來豐富的魚類資源。

【2008/12/16 聯合報】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火燒船離奇之旅 太平洋漂流7個月回蘭嶼

今年四月初在呂宋島東方一百八十浬處火燒船的「宗明興三號」漁船,在太平洋漂流七個月,隨著黑潮進入日本海域,又被親潮帶到台灣東北角,接著搭上台灣沿岸流回到蘭嶼。船主洪志明今天接獲海巡署通知,對火燒船的離奇之旅,傻眼地說「是不是有鬼啊?」

高雄籍漁船「宗明興三號」,三月底出海,四月五日在菲律賓海域發生火警,船隻被燒得半沉,船長洪天德、洪志明父子及兩名印尼漁工在大海漂流二十六小時後獲救,因船身燒毀,半沉海中,洪天德只好棄船。

未料,這段期間,洪天德經常接獲電話告知,他的船出現日本海域,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今天上午他忽然接獲海巡署通知,他的船又回到蘭嶼海域。「簡直不敢相信」,洪天德的兒子洪志明說,「是不是有鬼啊」。

洪志明說,四月五日棄船後,他們總共接獲了六通電話告知發現他們的船,其中三次是接到日本保安廳通知;有人說看到「宗明興三號」隨著黑潮北漂,日本保安廳也通知出現在日本海域,東北部漁民則說在東北海域看到漁船。

洪志明說,他們每次接獲電話有意拖回船隻,不巧每次都碰上颱風,颱風過後,船隻又再度消失,沒想到前天出現在蘭嶼。

海巡署海洋巡防總局第十五隊表示,五日下午在蘭嶼西南方約三十浬處發現這艘船,今天則漂流到蘭嶼附近,已經通知船主拖回。洪志明表示,他們已經委託漁船拖回台東成功新港漁港。

水試所東部海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源興表示,「宗明興三號」漁船四月初火燒船後,可能被往北流的黑潮帶往日本海域,接著又碰上往南流的親潮被帶到台灣東北角,在台灣東北角碰上強勁的沿岸流,結果又被往南帶回到蘭嶼。

【2008/11/07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