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線蟲監測河川水質 愈髒蟲愈多

中國時報 2008.02.22 
葉志雲╱台中報導

 ▲北港農工生物老師吳秀珍(前),為中興大學植病系準博士,由植病系教授蔡東纂(左)及助理教授陳珮臻指導完成博士論文。(葉志雲攝)

     危害植物至鉅的線蟲也有妙用!生物老師吳秀珍研究發現,線蟲是監測河川汙染程度最佳的指標性生物,實用性非常高。這項研究報告在中興大學舉行的中華民國植物病理學會年會發表,引起與會植病學者的重視,她準備進一步投稿國際植病期刊。

     在北港農工任教的吳秀珍,花了兩年時間在雲、嘉縣境的北港溪流域採樣近七千隻線蟲分析,證實線蟲的種類可以反映河川汙染情形;她並完成以線蟲作為監測河川汙染指標的模式,可供全年河川環境監測、河川棲地復育及相關研究使用。

     吳秀珍表示,她在斗六梅林橋附近北港溪中,發現大量只有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的線蟲,原來這個區域有養豬戶排放糞尿、大批傾倒的柑橘廚餘,孳生大量大腸桿菌,引來吃細菌的線蟲;顯示汙染嚴重水域,某種線蟲數量會偏高。

     吳秀珍也下到河,挖取底泥,相互比對沉澱物與河水的線蟲,結果一樣。

     吳秀珍還建立線蟲監測河川汙染模式,拿到中部烏溪作驗證,在受到汙染的河段,果然找到較多的線蟲,證明這套線蟲監測河川汙染模式,亦適用於其他河川。

     吳秀珍是中興大學植病系博士班準博士,已由植病系教授蔡東纂指導完成《線蟲作為河川汙染生物指標之模式建立》博士論文。她表示,魚類和昆蟲雖也可作為河川汙染監測指標,但魚類的採集較專業昆蟲則有季節性;而線蟲沒有季節性問題、採樣也很方便,任何人都可以做,再者分離迅速,次日就知道結果。

     吳秀珍進一步指出,線蟲的基因已解序完成,三分之一基因體與人類相似,可說線蟲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相關研究還可以推論到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專門研究線蟲的蔡東纂教授指出,從化學上找不到水質異樣的證據,但在線蟲族群的種類就可以看出不一樣之處,這種情況,就像人類無法預測地震,但某些動物卻有預感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