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網路監測土壤 旱災預警快又準

中國時報 2008.03.25 
王志宏╱專題報導

 ▲屏科大團隊設計「無線感測網路技術應用於旱災預警與監測通報系統」,以監測土壤方式,讓旱災預警與監測通報更快速、更準確。(王志宏攝)

     屏東科技大學獲得國科會自由軟體計畫「績優團隊獎」,全國10大團隊,該校就占3個。該校資管系主任龔旭陽表示,國科會在全國近60所大專院校推動自由軟體計畫,各校所提計畫通過審核後,設計內容必須公開讓眾人分享。

     屏科大獲獎團隊中,龔旭陽帶領的「應用感測技術之智慧型環境感知緊急救護系統」,透過患者配掛的無線射頻元件(RFID Tag),即時將狀況傳回醫院,讓醫護人員隨時瞭解,病人不用常跑醫院

     「無線感測網路技術應用於旱災預警與監測通報系統」由土木系教授蔡光榮率領,成員有農學院長陳朝圳、資管系主任龔旭陽、華靜萱、藍元宏、陳小蕾、陳琬婷、李書雅同學。結合「網路與土壤感測技術」與「旱災監控技術」,讓旱災預測更快、更精準,隨時將土壤訊息傳給有關單位,做好即時防備。

     兩者都結合了網路感測技術,一個用在人體、一個應用在土壤,節省人力、時間,更可即時發揮功能,不但救人,還可救土地、救生物

     蔡光榮也表示,旱災監測系統主要監控土壤溫度、濕度,團隊與農學院長、旱災專家陳朝圳合作,設計這套全球唯一的旱災預警與監測通報系統。

     龔旭陽指出,以往旱災預測多應用衛星監測在水庫、氣候環境與看綠色植披狀況,但真正乾旱是土壤發生問題,衛星看不到土壤內部。團隊將無線感測網路以新的網路與土壤感測技術,讓預測更快速、準確,讓專家能隨時應變。

     除了土壤監測預警,目前也應用在珍貴樹種生長況狀調查,透過GPS將樹木所在經緯度、樹齡、生長環境溫濕度等訊息傳給相關人員,等於是樹木的健康護照;目前已經在淡水紅樹林裝設了儀器,監控紅樹林與招潮蟹生長況狀。

     參與同學藍元宏說,4年前從國外引進感測器,但不完善,問題解決後再向另家廠商購買儀器整合,再建立土壤因子。最困難在於整合,如何結合既有硬體,再加入程式驅動,每個步驟都要很仔細。

     另一位同學陳琬婷說,她的專長在比對畫面與經緯度、歷史影像與即時影像,以判斷災情。最困難在於電力不足,目前設立在野外監測系統以太陽能發電,電力不夠將影響精確度。

     「應用感測技術之智慧型環境感知緊急救護系統」設計團隊由龔旭陽帶領,成員有余秀琪、陳小蕾、余淑萍、廖宇祥、王江山、陳柏翰、侯燕棻、李崇瑋、周姿妤。同學寫程式整合,融入硬體成為新技術,再與屏東基督教醫護人員討論,經3年多才成功

     碩一生陳小蕾說,設計過程中最困難部分在於生命感測器的取得,當時必須從國外進口,他們將感測器測得的資料轉換成數值,再變成醫護人員看得懂的血壓、心跳、呼吸等數據;其中電力續航力、儀器穩定性與精確度都要突破。

     利用網路感測系統將感測器貼在病人身上,資料直接傳回,病人不用到醫院,透過網路攝影機、電話,讓手持PDA或筆記型電腦的醫護人員掌握身體狀況,也可隨時提醒病人用藥。

     龔旭陽說,這套系統暫不適合重症患者,以獨居老人為優先使用對象。因應未來老人化、少子化社會,讓系統替代24小時看護,長期監測發出簡訊給醫護人員,完全以醫護人員觀點設計、非常實用;下一步將針對氣喘患者設計健康護照系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