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斷橋解析》河床沖刷 橋梁殺手

【聯合報╱本報記者蔡惠萍、楊正敏】

橋梁沖刷監測系統安裝在大度橋第12號橋墩,曾經歷艾莉颱風的考驗。 圖╱國家地震中心提供
一颱斷六橋!一場辛樂克颱風,讓后豐、牛眠、五虎寮及甲仙等四座省道橋梁倒塌斷裂,另外兩座則是位在鄉縣道上,后豐大橋更奪走了至少兩條人命,迄今四人失蹤。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台灣橋梁特別脆弱,禁不起風吹雨打,原因出在哪裡?

大小危橋 全台228座

目前全台26550座橋梁,省道橋梁2228座,另外還有500多座國道橋梁、鐵橋,還有上萬座的鄉縣道轄管的橋梁。其中像后豐大橋被列入亟待改善的省道橋梁共有40座、鄉縣道有188座,還有不少是受限於經費沒有被列在其中的潛在危橋,換言之,全台至少228顆不定時炸彈。

事實上,河床沖刷是台灣橋梁最大的「殺手」,根據公路總局調查,40座需改建的省道危橋中,17座都是肇因於河床沖刷。

橋墩裸露 像得牙周病

台灣因中間有綿長高聳的中央山脈,河川多半是東西流,因此南北通行的交通系統都需要跨越眾多的河川,而且台灣屬年輕地質,容易移動,河床比預期低,加上人為濫採砂石。交通部長毛治國就曾形容台灣橋梁面臨河床淘空、橋墩基樁裸露嚴重,就好像得了「牙周病」一樣,「牙肉萎縮、牙根露出」,使得台灣橋樑面臨嚴酷考驗。

洪水地震 兩項大挑戰

中央大學橋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仲宇指出,台灣橋梁最大的兩項挑戰一是「地震」,一是「洪水」。台灣橋梁在設計時沒有想到會發生九二一地震,「好比人有抵抗力,但對上新病毒(九二一)就垮了。」不過,九二一並沒有造成太多橋損,九二一真正的影響是造成大範圍土石鬆動,之後在每次颱風後,隨著洪水破壞橋梁。

另一方面,氣候變遷也是老橋的新考驗。王仲宇表示,近幾年來的暴雨、土石流,尤其土石流的泥流夾帶石頭,導致上游流下來的石頭動量大增,也加大了切削的能力,每年汛期來時「就沖刷深一點」,一個晚上就能沖刷2、3米,加上石頭又有側撞能量,對老橋的考驗更大。

他表示,雖然橋梁在興建時都有照標準工程規範,但一次又一次的天災,讓橋梁設計強度被消耗,新的河川沖刷作用力,遠遠超過當初河川作用力的設計,直到在一次比較大一點的颱風中,當負荷力超過它的抵抗力,橋墩「跪」了下來,橋就斷了。

王仲宇形容,洪水沖刷比較像是流行性感冒,「你知道在大流行了,可以事先預防,」就像颱風、豪雨可以事先測知一樣,地震則像是無法預測的車禍意外,不論是流感或是車禍都是屬於「急診」,橋可以斷,但絕對不可以發生死亡事件,否則付出的社會成本非常高。

腐蝕老裂 像得慢性病

至於橋梁腐蝕、老裂就像糖尿病、血脂肪等慢性病,「雖然不會致命,但醫起來很麻煩,蠻頭痛的問題,」而且成本也很高,慢性病的發生通常就已經多多少少有些徵兆,包括變形、傾斜等,因此就需要透過新的科技來達到橋梁預警效果。

除了透過新科技的協助,橋梁興建單位在未來改建或是新建也會在建築工法上,會特別加強橋梁抗洪的安全系數。公路總局表示,在橋梁設計時就會特別考慮地質與水文狀況,以大甲溪為例,因為上游蓋了攔砂壩,導致河水宛如一座小型瀑布,河面急陡、形成「跌水」現象,導致橋梁基礎被淘空。

公路總局在改建或新建的橋梁時往後把將橋墩基礎加深,且將跨距加大。公路總局解釋,因為橋墩對於河面來說就是一個「障礙物」,如果將跨距加大可以減少橋墩數量,也有助於減少河水與構造物的接觸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