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需要更多蓄水空間

今天是水利節,民眾對水利的期待應可以「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等來總括。但有人把水庫當成環保的敵人,造成「不缺水」執行上困難;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或許更多的「蓄水空間」反而才是保障台灣能永續發展的最重要設施。

全球暖化已是事實,除了氣溫災難性的升高外,就是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而強度更勝以往,若全台灣遇上極端乾旱,怎麼辦呢?除了全面休耕外,各種用水打折、分區停水是唯一選擇。

降雨是天賜的財富,最環保的水資源運用應是雨水的貯留利用,可惜台灣水文豐枯不均,全球暖化的結果,未來此種不均會更加劇,大大限縮我們利用建築物作雨水貯留利用的可行性,最經濟可行的方法還是水庫。

誠然,水庫對環境有其影響,但採取移棲補償及其他保、復育措施,還是可以把此種衝擊降低,水庫甚至能提供穩定的生態流量,在乾旱時期將是下游生物的救命活水,否則現在社區民眾、環保團體發起的「封溪護漁」行動,遇到大枯旱還不是夢幻一場?更何況,水庫不一定要高壩,人工湖也是水庫的一種,不會潰壩,淤積輕微,但即使如此,高屏大湖計畫還是碰上重重阻力,預算卡在立法院數年遲遲未能通過。

不管是從對抗地震、颱風等天災觀點,或因應全球暖化、氣候極端,或只是增加備援容量加強供水穩定度,台灣都需要更多蓄水空間。水庫除了供水外,還能提供乾淨電力、發展觀光甚至防洪,因此,「環保與永續」雖是水利工程師必須銘記在心的最高原則,但或許更多、更安全、更永續的水庫才是確保台灣能永續發展的最重要設施。

【2008/06/06 聯合報】

沒有留言: